郑易里(著名学者·出版界前辈)
浦代英同志所著的这本长篇回忆录,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线索,着重记述了浦代英、雷迅(浦石英)、卓琳(浦琼英)三姐妹的人生旅程。在全书生动而又朴实的叙述中,不但可以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她们三姐妹在漫长岁月中的心灵成长过程,还可以使人形象地看到中国妇女追求自身解放的艰难和曲折,感受时代的急遽演变和发展。这本书写得及时,写得真实,它对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应当成为青年人的人生教科书。
张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
老一辈革命者大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英雄豪情和辉煌的业绩。浦家三姐妹出身名门望族,奔赴延安,又是赫赫有名的高层人物的夫人,各自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经历。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洗去了人物身上的种种花环,回归本色,在不寻常的英雄年代里探询寻常人应怎样生活的心灵历程,在严峻的历史岁月中探掘信念执着和宽广仁爱的胸怀。
雷达(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评论家)
由于作者的淡泊情怀,使得那些本可以大事渲染,故作惊人之笔的经历,化作质朴,真切,可以与普通人心灵交流的叙述。一句话,作者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遂使这本书非常本色,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它打动我的主要不是外在的炫目的事功,而是掺和着痛切体验的关于人生的某些思索。对她们来说,之所以走这条路而不走那条路,最重要的是她们有热烈的精神渴望,有对理想、对真理的不倦的追求,物质享受的锁链拴不住她们。年仅十五岁的琼英,敢于只身北上;石英说,死也要死到延安,爬也要爬到延安。在这里,人不是命运的奴隶,精神性战胜了实利性。……浦氏三姐妹作为革命者,她们不事喧哗,脚踏实地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作为女性,她们的经历所映现的妇女解放的意义也许更值得注意。纵观全书,我不禁要说,我们今天最需要的是精神,包括这部书中所诉说的精神。
曾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
这是一本使人感奋,也让人沉思的书。感奋,是因为这本书是如此真实地展开了我们的上辈人选择并投身革命的人生道路。处于20世纪的结穴点上的中国人,在对20世纪作世纪反思的时候,倘能不带偏见地读一读这本书,那是会大有收益的。大波与微澜的相互映照、交织;时代性与个人性的契合无痕,使这本书的革命主题的展开成了旋律悠扬、华彩纷呈的演奏,浅貌深衷、新切有味的夜话,让读者于侧耳聆听之际,不能不拄颐沉思,既感奋于畴昔,更沉思于现实与未来,知所奋发,识所归趋。这实写的历史,在形象性和哲理性方面并不让于某些虚构的小说。这里的人生内容、时风世象,真是太丰富了。至于文字,朴素和畅达,是其优美,内里的达观和睿智,更酿成了从容的叙事风度和不时闪射的机锋。虽然不是带露折花,难说有色妍香浓的鲜活;然而朝花夕拾,却也别有色深味永的效果。“味美于回”四字足以当之。
牛玉秋(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评论家)
我曾经以为中国妇女在1949年所获得的政治经济解放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是男性先觉得者的一种赐予,所以造成了今天中国妇女自觉意识普遍偏低。而浦氏三姐妹的人生道路则清楚地再现了中国妇女争取解放的历史进程。当眼下还有女人向往着回到厨房、甘心被大款豢养的时候,想一想六、七十年前,社会尚未给妇女就业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女人要想走出传统的生活方式,需要多么清醒的觉悟、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李炳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评论家)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历史生活中,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都是广为人知的同出一家的名人。这些人的生命行为,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痕迹。尽管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各有不同的表现,为后人留下评判褒贬的话题,但就每一个人来说,却都是人们不能轻易忽略的。浦氏三姐妹,不管处在何种境地,她们那火热的心,总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而燃烧着。浦代英老人朴素动情的回忆文字,是她和雷迅、卓琳革命人生的侧影,是她们把自己的人生、事业和情感同中国的革命道路紧密结合的真实写照。
胡平(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评论家)
《无悔的岁月》是一部由特殊的人物写就的特殊的著作,不论你怀有何种期待,只要读了它的开头,就会读下去——读到结尾时感到意犹未尽……没有一部屏幕上的“领袖片”像这部书那样真实地拉近了领袖、领导干部与平民的距离。浦氏姐妹的人生是完整的,这种完整的人生取决于她们走向生活时便执着于理想的追求,勇于冲破封建秩序的桎梏,富于献身精神,那也是她们的生涯故事能够深深触动着读者的重要原因。我们能够阅读这部其实很不容易见到的著作,随作者的思绪浮想人生的种种滋味,也是一段难得的精神旅程。
吴秉杰(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评论家)
“我们姐妹的人生道路”从个体视角重现了自本世纪初到文革后的一幕幕历史情景和与个人生活密切相联的历史内容。妇女的苦难,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影响,知识的启蒙,促成三姐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动人心弦的实际上是那些充满了世情、亲情、人情,融汇贯通的章节,是那些姐妹间呵嘘关怀、与亲人甘苦相守、对故乡依依难忘的章节。因为,也只有富有人情味的人才是足以信赖与可靠的人,她们的人生才会对世人有所启迪与借鉴的意义。
王巨才(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
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处理了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因而读来亲切生动,感人至深。我热切期盼有更多像《无悔的岁月》这样优秀的回忆录作品问世,以鞭策自己,教育后人。有些段落可以作为范文编入学生课本。人们常说真善美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把读是书,当知言之不谬。
伍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这是一本很有特色,思想性、可读性都很强,值得推荐和阅读的好书。它启迪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成功与挫折,如何理解幸福,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秦晋(《光明日报》记者·评论家)
在《无悔的岁月》中,社会不是一个背景,革命不是一种活动,而是她们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她们生命历程的内容。《无悔的岁月》把对故人往事的感觉写得相当细致、极为真切、非常到位。当作者将生命沉淀的碎片重新组成原初状态时,我们理解和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富有情感的生命力。这是这部回忆录的特点之二。《无悔的岁月》采用回叙的方式,从现今开头追忆往昔,中间又不断与后来发生的事情对应,今天,是追溯回忆的起点,又是总结过去的终点。作者是立足于今天的高度来认识过去的。没有这个认识的高度,我们就无法说明过去,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创造文明和繁衍发展的历史。
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我热烈地祝贺浦代英老人《无悔的岁月》一书的出版,也祝贺华夏出版社能出这样一本好书贡献给社会。这本书写了三个女性的人生道路,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八十多年的历史,差不多同时就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本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民族长期、反复地来重视思考、从而吸取经验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是从八国联军进北京开始的,以香港、澳门的回归结束。在这个世纪中,中国经历了从来没有经历的巨大变化。这个巨大变化的力量就是无数置身于这个世纪中的人们追求、奋斗所汇成的,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恐怕很难理解。要让今天的青少年们理解过去,就需要我们的老一辈革命者,我们的新闻界、出版界的同志们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多出这方面的好书,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起到了这个作用。
刘心武(著名作家)
《无悔的岁月》一书具有许多革命老前辈所撰写的同类著作的共性:体现着革命理念的坚定性,充溢着永不衰竭的激情。真诚地勖勉后辈能把他们开创的事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对民族发展的前景满怀乐观的预测……我想一定会有许多的评论者,会对书中的这些内容揭橥光大。我却只想说说,自己从这部回忆录中,所感觉到的某些似乎是独特的韵味。
独特的韵味,首先是传主对自己所出身的家庭,父母兄长,叙述评价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既有阶级原则;又通达温情的笔调。浦氏姊妹的父亲,是一个经销“云腿”的富商,后来她们的二哥继承了父业,他的命运最后如何呢?书中写到:“土改的时候,二哥被划为地主,他被关在监狱里。他不理解新社会的变化,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于一九五二年一月在宣威第一看守所服毒自尽了,他享年五十六岁。”我注意到作者使用了“享年”这样的字眼。浦氏三姊妹如果当年不能冲出家宅老宇,到宽阔的天地里去吮吸时代潮流中的精华,并自主地选择了一条革命道路,那她们的生命之花,恐怕会寂寞而猥琐地谢落在边陲尘埃里,回首往事,岁月无悔,那心音笑容确是刚健而亮丽的。但作者却又能对二哥的命运体现出一种怜悯的情怀。承认革命大潮的合理性,而又能对受大潮冲击的具体生命作个案分析,有所理解,发出喟叹,这种己革命而能悯人的情怀,打动了我。
浦氏三姐妹的夫君,后来都是高干,却又都受到过异乎寻常的错误打击。卓琳所经受的考验,惊心动魄的程度自不消说;雷迅(浦石英)也经受了爱人被作为“右倾分子”挨整的艰难岁月;浦代英自己呢,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她的爱人乐少华,一位一九二七年入党的老红军,在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五日,因“三反运动”中被诬告,受到冲击,开枪自杀。书中把这些事概括为“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时,亲情自然浓酽;月缺时呢?书中写到,一九五二年,卓琳一家到了北京,卓琳一再邀请浦代英到北京,浦代英去了,“卓琳比往常更热情地招待了我,我知道,她是在用这种方式安慰我。我们姐妹之间,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互相理解的,这的确给了我很大的慰藉……卓琳说:‘乐少华那么好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是不相信的。’”对于乐少华的自杀,卓琳并不认为是“自绝于人民”,而说:“谁都有一时糊涂的时候。”书中这些记叙,都使我感受到一种自然而亲切的革命人情味,在漫漫人生长路上,即使是最坚强的革命者,有时也需要这种出自肺腑的信任与关爱,这种手足情、同志情的呵护托举。
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我由衷地感谢浦代英同志把浦家三姐妹的人生遭际、心路历程如此真实地写出来,供我们分享。随着本世纪最后几年的到来,我们祖国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建设、平稳发展时期,在风云变幻中饱经沧桑的前辈们似乎总算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加以深刻的思考和总结了。于是,在世纪末来到之际,前辈们撰写回忆,和我们分享阅历,成为了一个可喜的文学景观。《无悔的岁月》中漾溢的对人生追求的自信,为了理想而奉献青春年华的自豪,历尽磨难而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深化了的手足亲情……这些,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我以为,这些人生体验绝不会因时世的更迭而失色。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具有无法替代的永恒的魅力。
张锲(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无悔的岁月》给了我很大的感情上的震撼。浦代英姐妹参加革命并不是她们少些什么,而是丢弃了家庭的富裕、安逸,来投身到革命的艰难和曲折中的。她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众、人民的利益,她们是作出了牺牲的,我们的老一代人也正是这样的,到我们新的一代,我们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这本书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不仅对老一辈人,对他们回忆过去有借鉴,对中年人,读后也应该有许多的回想,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显重要。
周明(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要求,本书是很成功的,很富于艺术感染力,把三个姐妹真实、生动、具体的写出来了,三个女性是中国当代新型的伟大女性。很了不起,她们所走过的道路很了不起。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的好书,一部真实反映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好书。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论家)
这是一本寓伟大于平凡、融崇高于平实的好书。这是一本使我们反思历史的好教材。它写的是革命者追求革命的一生,但是我看了后,书中写的很多坎坎坷坷的经历、磨难、委屈让我反过来对革命史有了很多思考:革命如何善待革命者。我们经常讲革命的代价,我们的革命确实是很成功的,但好像代价也很大,给很多人造成家破人亡,心灵创伤。有的代价是不必要的,我们过去在这种代价中要求革命者自己不断地去调适自己,怎么自责、自省,然后来适应革命,我们今天应反过来想,革命的自身也需要调整,怎么样善待革命者,是在我们今天必须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本书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自传,同时也是一代人追求革命的经历自述和精神自白。
(《无悔的岁月》,浦代英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